公司动态
美育不能等于艺术教育
作者:李先锋(中国农业大学教授、美育中心主任)
美育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,是落实立德树人主体任务的关键环节。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,在美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如何深化高校美育工作,是新时代教育发展迫切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。近日,光明日报《教育周刊》发表了一篇有关大学博物馆与美育的文章,作者反映。笔者根据多年高校美育和艺术教育的实践经验,认为当前高校美育工作迫切需要认识到这三点。准确把握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
在谈论美育时,人们常常错误地将其与艺术教育等同起来。这是对美育的片面认识。美育与艺术教育是两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概念。明确两者的关系是审美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。
美育是审美教育、情操教育、精神教育。也是丰富想象力、培养现代意识的教育。在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构建中,实现人自身的塑造和修养,即完整人格的铸造。审美领域包括自然美、社会美、艺术美、科技美(即科学美和技术美)美),共同构成了整个“美育”。换句话说,美育是一个综合概念,涵盖自然、社会生活、艺术、科学、技术等诸多门类。艺术作为审美领域中对客体的直观体验和呈现载体,是美育的主要内容。那么,艺术教育作为其内容和方式而进行的教育活动,自然就成为美育的主要方式。无论是狭义的艺术人才培养,还是广义的道德美育,其本质都包括艺术对个体身心的全面塑造。早在唐代,张彦远在《历代名画录》中就指出,绘画具有“教民助人道德”的社会功能。
需要注意的是,虽然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形式之一,但这并不意味着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形式之一。并不意味着两者是等价的。美育还包括上述路径的其他维度。混淆美育与艺术教育的一个常见误区是忽视美育的本质、广度和多样性。
深入触及高校基础美育
艺术对于人们来说往往是神秘的。人们常常错误地认为技能是艺术的整体,认为艺术是相关技能的表现。技能门槛较高,是长期专业艺术训练的产物。大多数师生从未接受过相关培训,自然觉得这门艺术遥不可及。从心理上来说,他们对艺术产生了极大的疏离感和回避感,这直接导致他们缺乏参与美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
技巧是艺术表现的手段,是艺术表现的主要手段。静态的表达是对美的追求。美是人类基本能力的感性展示。人的生命力是指“人按照客观规律和自己的目标自由活动的能力”,包括符合规律的“真”和符合目的的“善”。基本上,美的基础,善是美的方向,美是两者的有机统一。求真、追求善、崇尚美,是艺术的本质,也是美育的基础。因此,无论人们是否具备相应的技能,都可以参与创作和艺术思考,成为美育的实践者。中共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印发的《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》指出美育要“以美育人,以美美人,以美育人”。高校美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“人”,促进良好人格的发展,促进人的真、善、美内在形成的自由、有序、全面发展。正如现代教育家蔡元培所说:“美育的目的是培养活泼敏感的精神,养成高尚纯洁的品格。”
全面认识高校沉浸式美育体系内涵
渗透作为美育的目标和路径,是美育实现的关键。中国农业大学就此展开探索,“弘农美价值观”大美学体系教育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果其。基于此,我们制定了以下开发范式:
美育渗透教育行为具有全方位、全员参与、全过程三个特点。所有特征都包括三个维度:内容、命题、空间。在内容上,强调以艺术为主要媒介的习得,充分发挥自然科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优势,构建全面的教育内容体系。建议方面,通过建立完善的美育课程体系、开展各类美育活动、营造校园美育环境,搭建师生美育交流的平台。三者相互支撑、相互联系,形成了美育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。例如,美育教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心以禾美讲堂、禾下美育沙龙为基础,形成了“2+x”系列美学品牌活动。空间维度跨越学校内外,与美育的内容和命题密切相关。
充分参与的性质涉及校内和校外两个主要群体。包括往届本科生、研究生和教师。例如,中国农业大学在为学生提供基础美育通识课程的同时,还设有“崇农美”学位+农业相关项目审美相关教育技能项目等;后者强调大学的公共服务特色,通过将美育资源对外开放、浸入一线,为全社会“做好美育”提供资源支撑。
全流程特点em阶段性的时间特征和发展特征,运行在这两个特征之上。他们共同在高校建立了一个引人入胜的美育体系。
综上所述,厘清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,明确高校美育基础,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教育中相应的沉浸式教育路径体系,有助于推动我国高校美育高质量发展。
《光明日报》(2025年11月11日第14页)
上一篇:顺应传播格局演变创新高校思想文化宣传 下一篇:没有了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