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司动态
电路交换的微观世界“看得见”,有望显着提高
[看!我们的切割技术]
光明日报北京10月23日电(记者金浩田)自半导体产业诞生以来,光刻技术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,是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工艺不断微缩的主要推动力之一。在芯片制造过程中,光刻担负着将电路图案转移到硅片上的设计图纸的首要任务。其中,光刻胶在显影机中的“一举一动”,直接决定了数亿个晶体管的形状和芯片的最终良率。然而,这种发生在液体环境中的微观过程一直是一个无法直接观察到的“黑匣子”,一直困扰着国际科学界。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裴海林教授、高益勤教授、博士郑黎明 清华大学教授王宏伟,香港大学博士刘楠利用尖端的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,成功揭开了这个“黑匣子”的神秘面纱,首次捕捉到了溶液中光刻胶分子的真实三维形态。基于此,他们开发出了可大幅减少缺陷的产业化解决方案,消除了先进芯片制造工艺提高良率的一大障碍。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《自然》杂志上。
彭海林告诉记者,在芯片制造的光刻工艺中,“开发”是决定格局成败的关键步骤。开发人员需要精确熔化特定区域的光刻胶,以将预设的电路图案精确地转移到硅片上。这种发生在液固界面的微妙反应的准确性直接影响芯片的性能。尽管行业投入巨资,但由于液体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特性,传统观测方法无法进行原位观测。因此,人们对光刻胶溶解机制、接触和缺陷形成机制等基本问题知之甚少。这也导致了工业工艺优化长期依赖反复“试错”,成为制约7纳米及以下先进工艺良率提升的主要瓶颈之一。
面对这一挑战,研究团队另辟蹊径,首次将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引入半导体研究,取得了奇迹般的成果。研究人员最终合成了分辨率优于5纳米的显微三维“全景照片”,克服了传统技术无法原位观察、三维、高分辨率的三大痛点。
高益勤表示第一个清晰的三维视图带来了一系列令人不安的发现。该研究不仅颠覆了业界长期以来“聚合物溶解后均匀分散”的观点,还首次直接捕捉到了三维空间中光刻胶聚合物之间的“咬合”行为,从而找到了芯片图形缺陷的根本原因——“聚集颗粒”。在工业发展中,由于光刻胶本身具有高度疏水性,这些团聚物会重新沉积在精细的电路图案中,造成致命的缺陷。通过缺陷识别,研究团队发现,一块12英寸晶圆上的缺陷数量可高达6617个,这对于大规模工业生产来说是无法接受的。
基于这些微观发现,研究团队提出了两种简单、高效且与现有半导体生产线兼容的解决方案。 “实验结果令人兴奋:图案缺陷使用的12英寸晶圆表面光刻胶残留物被成功去除,缺陷数量减少99%以上,并且该解决方案表现出非常高的可靠性和重复性。 ”王宏伟说。
“本研究中使用的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示例具有潜在的应用,不仅限于芯片和光刻领域。”彭海林指出,它为原子/分子尺度上窥探各种液相界面反应(如催化、合成和生命过程)提供了有力的工具。对于半导体行业来说,液体中聚合物微观行为的成功解码,将促进先进制造工艺中光刻、刻蚀、湿法清洗等关键工艺的控制控制和良率提升,为芯片性能跨越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《光明日报》(2025年10月24日第08页)
上一篇:开幕2025桂林艺术节 下一篇:没有了
